上周跟闺蜜约火锅,她啃完毛肚突然凑过来:“你上次洗牙啥时候?我妈说半年一次,我同事又说一年就行,我这牙垢都快成牙结石了,到底听谁的啊?”
估计不少人都有这困惑 —— 洗牙像给牙齿 “洗澡”,洗勤了怕伤牙,洗晚了又怕结石堆成山,今天就用唠嗑的方式,把 “多久洗牙合适” 这事儿说清楚!
先掰扯个大误区:洗牙不是 “想洗就洗”,也不是 “能拖就拖”
首先得把两个离谱说法拍掉!有人觉得 “我每天刷两次牙,用牙线,没必要洗牙”—— 这话就像 “我每天扫地,不用给家里做深度清洁”,牙齿缝隙里的细菌会偷偷结 “牙结石”,牙刷根本刷不掉,堆久了会让牙龈出血、口气变臭,可不是 “认真刷牙” 就能解决的。
还有人怕 “洗牙会把牙缝洗大”,这纯属甩锅!你以为的 “牙缝变大”,其实是牙结石把牙缝堵满了,洗干净后才露出本来的缝隙,就像把堵在下水道的垃圾清走,不是洗牙 “撑大” 的缝!
别再问 “别人多久洗一次” 了,得看你自己的牙齿 “状态”!按人群分,其实很好懂:
1. 牙齿 “乖乖牌”:每年 1 次就够
如果你每天早晚认真刷牙(至少 2 分钟!),用牙线 / 冲牙器清洁牙缝,平时很少牙龈出血、塞牙,也没有口气困扰 —— 那每年一次 “口腔大扫除” 刚好。就像家里半年擦玻璃、一年深度清洁,不浪费还能及时清掉隐藏的小结石。
2. 牙齿 “小矫情”:半年 1 次跑不了
要是你刷牙总出血(比如刷完牙刷上带血),吃苹果、啃玉米总塞牙,或者之前检查过有牙周小问题,甚至戴过牙套、装过假牙 —— 那得缩短到半年一次。这不是折腾,是给牙齿 “定期体检”,免得小问题拖成大麻烦,到时候遭罪还费功夫。
3. 特殊情况:听专业人士的!
比如孕期妈妈、糖尿病患者,或者经常抽烟、喝咖啡的人(色素容易沉着),牙齿状况会更特殊。这种时候别自己瞎定时间,要问专业医生。
很多人不敢洗牙,是怕 “像用砂纸磨牙”—— 其实现在的技术很温柔,顶多有点酸溜溜的感觉,就像喝了口冰可乐,忍个几分钟就过了,敏感牙的朋友提前说一声,还能调整方式。
洗完牙也有小讲究:别立马啃硬骨头、喝冰咖啡!刚洗完的牙齿有点 “敏感”,就像刚剥了壳的鸡蛋,得温柔对待。前一两天尽量吃温软的食物,别用牙齿啃坚果、冰块,不然牙齿会 “抗议” 的~
很多人觉得洗牙是 “花冤枉钱”,其实反过来想:定期洗牙花的时间和精力,比后来治牙龈问题、补牙省多了。牙齿不会说话,但它会用出血、塞牙、口气提醒你 “该清洁了”。
记住:牙齿陪你吃遍山珍海味,你别对它 “敷衍了事”—— 定期洗牙,不是矫情,是对自己的嘴巴负责!
牙博士口腔自成立以来,坚持科研与临床实践双规发展。
以技术设备为先导,不断的培养临床经验丰富的医生,实行透明收费制,以期可以较好的服务于广大口腔问题患者。